创新创业课程总结,创新创业结课总结精选(九篇)

第1篇: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计算机基础;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6-03

创新创业课程总结,创新创业结课总结精选(九篇)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合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基础课、专业课的开展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现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几种形式:第一,开设《创业教育》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作为选修课。第二,开设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如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扩展,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第三,开辟高校创业园区或者成立企业孵化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在校创业支持。这些形式都是学生利用选修课或者是课余时间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形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现有的课程体系脱节。

课程创新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创新实践活动具有很多优势: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没有固定的选题和内容,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限制,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创新实践活动多以团队为主要形式,能有效促进合作交流能力。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实践,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融入到现有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去,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

一、增加与专业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融合,使得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巩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思维不受禁锢、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是创业的基本。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经途径。增加与专业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放实验、项目开发训练、课外研讨等形式,增加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外投入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时间,这样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一)项目开发训练案例――以人力资源专业“开发应用程序”为例

实践活动名称:项目开发训练。

面向专业:人力资源专业。

实践活动学时:4+20。

实践活动环境:自主创新实验室硬件:微机软件:VisualFoxpro6.0中文版、极域。

项目开发任务分析

1.任务。设计并实现一个人事管理系统,能够方便对企业员工人事信息管理等操作的管理,具体要求如下:(1)按时按量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2)模块代码能正常运行。(3)提供合理的测试数据。(4)撰写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2.参与者分析。(1)参与者是已经基本掌握了VFP的操作技能:创建数据库和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表单的设计、菜单的设计等。(2)具有搜索资料的能力。(3)大部分的参与者还没有把所学过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实例的经历,没有掌握应用程序开发的一般流程。

实践活动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综合运用VFP中的各项功能,创建数据库、表等;正确编写代码,熟练运用SQL语句;了解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

2.思维与方法方面。学会程序开发的一般步骤,分析需求,小组分工合作,在小组分工合作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交流。

3.习惯和态度方面。提升小组合作意识。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需求分析中的功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项目设计任务,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4.创新创业方面。鼓励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开发模拟创业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创业成功后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项目开发任务,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批判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专业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掘有创业潜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培养。

项目开发训练设计

1.准备阶段(1学时)。教师讲解项目开发要求及评分标准,记录分组情况,介绍网络教学平台上微视频、ppt课件等的下载方式;学生则根据教师提出的分组原则,展示自身优势,自行分组;通过分组,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实施阶段(开发实验室,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建议20学时)。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需要的资料,关注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则查询资料,确定需求,小组讨论,分配任务,根据分工不同,分头完成子任务,遇到疑难时在网络平台上下载微视频进行学习;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微课的学习,培养独立性,通过项目开发,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答辩阶段(3个学时)。教师点评小组提交的作品;学生则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介绍小组的分工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交流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及体会,最总提交项目开发总结报告;通过项目总结展示作品,使参与者体验到创业带来的成就感。

实践活动评价设计

项目答辩时,需要提交小组作品及项目开发总结报告。评价时除了关注项目成果及提交的项目开发总结报告外,加入了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展的评价。评分包含项目成果、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答辩表现、创新性等四个方面,评分标准如下:

1.项目成果(40分)。评分标准:操作人性化,功能完善、界面友好,测试数据丰富。

2.开发总结报告(20分)。评分标准:需求分析和功能描述翔实,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合理,界面设计美观,测试结果无误。

3.答辩表现(20分)。评分标准:重点突出、阐述清楚,表现自然、准确回答问题。

4.创新性(20分)。评分标准:设计思路、方法、功能等方面有突出的创新。

(二)项目开发训练实践总结和反思

在项目开发训练中,由教师布置与专业相关的选题范畴,由学生自主选题,通过课程中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设计解决方法并实现。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选题、设计、实现、形成报告、答辩。项目开发训练,只提出了选题和评分标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

微课将课堂教学延展到了课外,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实践活动时间地点也由学生自行安排,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综合开发的经验,学生的积极性高,但是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这样才能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最终完成项目。学生素质不一,也存在着有少数学生浑水摸鱼,应付了事,这需要教师完善评分细则,杜绝这类情况发生。

在项目开发训练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大胆怀疑和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充分发挥教师科研的带动作用

教育部早在2012年2月就下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建立本科生参与的各种科研项目,搭建本科生的科研平台,鼓励本科生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去。

民办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科研优势,结合“导师制”的科学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可以项目任务的执行中,学生在实际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此为依托,将科研项目中涉及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学科前沿介绍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

三、“以赛促建”的推动模式

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倦怠情绪,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入,一知半解,多数认为不是专业课,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可以放低要求。学生缺乏竞争,缺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一直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源头。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级计算机类创新创业竞赛,以竞赛来推动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在竞赛中成长和历练,不仅可以增强竞争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赛促建”案例――以“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为例

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同时,汉口学院公共计算机课部主办、教务处协办“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参赛准备的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OFFICE系列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大赛的活动策划如下:

“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活动策划

为促进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同时贯彻实施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我校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竞争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我校的教学成果,特举办汉口学院首届“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

1.大赛内容。此次大赛分为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三个组,要求参赛者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具有较高水平的完整作品。

2.参赛对象及形式。参赛对象: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参赛形式:个人参赛,每位选手可以同时报名多项。

3.活动口号:你做我看。

4.大赛安排。

前期宣传阶段

时间:9月23日―9月30日

方式:(1)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宣传。(2)在校内张贴海报进行宣传。

初赛

时间:10月1号―12月1号

方式:在网上提交参赛作品,网上互评

决赛

时间:12月14日

方式:(1)由入围选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对初赛作品进行修改指导,在决赛时进行展示比拼。(2)邀请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展示作品进行点评。

5.作品形式及要求。(1)作品题材不限,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向上。(2)要求作品为原创,不得抄袭、套改。(3)要求形式活泼,色彩丰富,素材最好为原创性。(4)提交作品以学号命名,于12月1日前上传。

6.评分规则。(1)充分展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2)注重创意和感染力。

7.奖项设置。本次大赛共设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八名。

(二)“以赛促建”实践总结和反思

本次大赛是在大一的上学期举办,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吻合,任课教师和大一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来。任课教师之间增加了交流,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生中形成了比作品、比创新的竞争氛围,通过大赛,学生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以致用,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通过对其他同学作品的评阅中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网上互评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确保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实践证明,“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的方式,此次“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全体大一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都参与了,参与面广,对所有参赛者的创新创业能力都有促进作用,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规范和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四、搭建实践平台

开放创新实验室,配备高性能的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和网络设备,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计算机大赛提供准备场所,并配备实验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服务。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组建大学生计算机服务公司,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运作中。将学校的部分与计算机相关的业务外包,如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计算机设备维护、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制作等,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来。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增加综合设计类的实验项目,由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来,让学生具备具体的工作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伟铭,黎春燕,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6-51.

[2]王晓勇,方跃峰,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3]杨建磊.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

[4]邹显春,张小莉等.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6):213-219.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26-33.

[6]郑莉.培养计算思维,笃行创新实践――清华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8):106-108.

[7]常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

[8]欧小松,刘洪宇等.创新教育学[M].长沙:长沙中南工大学出版社,2001:9.

第2篇: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选修《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技法》的80名学生作为干预组研究对象,配对匹配相同专业、相同年龄与性别的未选修该课程的学生80名作为对照组。

2.方法

(1)评价工具采用美国教育学家Facione1992年发表,彭美慈等[3]2004年翻译和修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70个条目,共7个维度,分别为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其中,正性条目30个,负性条目40个。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负性条目赋值为1-6分,正性条目反向赋值。量表的内容效度为0.89,α值为0.90,特质的α值为0.54-0.77。测评总得分在210分以下表示具有负性批判性思维能力,211分-279分表示意义不明确,280分及以上表示具有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350分及以上为强的表现。各特质的分数区间为10分-60分,30分及以下为负性特质表现,31-39分表示特质意义不明确,40分及以上表示正性特质表现,50分及以上为强的特质表现[4]。(2)研究方法干预组学生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技法》授课,本课程为1学分,课程内容分为6讲,每周1讲,共授课6周,于2-8周授课。配对匹配相同专业、相同年龄与性别的未选修该课程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分别于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发放量表,采用统一指导语,填完后当场收回。3.统计学方法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教学实施前后的差异;申请专利及创新项目的意愿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二、结果

1.基本情况

教学前后各发放问卷160份。教学前收回有效问卷133份(83.13%),其中干预组75份,对照组58份;教学后收回有效问卷129份(80.63%),其中干预组78份,对照组51份。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47±0.97)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χ2=5.100,P=0.404)等人口学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教学前后两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组间比较

组间比较显示:教学前两组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上述7个维度中的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5个维度得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教学后两组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组内比较

组内比较显示:干预组教学前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得分均无变化(P>0.05);而对照组教学前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自信心维度得分发生了有统计学差异的下降(P<0.05),详见表3。

4.教学后两组学生申请专利及创新课题的意愿比较

6周的授课结束后,干预组有58.97%的学生有申请专利的意愿,而对照组仅有23.53%的学生有此意愿;两组学生申请创新课题的意愿比申请专利高,干预组有69.23%的学生有意愿申请创新课题,对照组仅有23.53%。教学后两组学生申请专利及创新课题的意愿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

三、讨论

1.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有助于抵御考试压力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创新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内涵的一种素质教育实践[5]。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6]。目前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尚未统一。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7]。这就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医学生要敢于对所学医学知识、观念和思维方法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大胆地进行评判,并运用可靠的方法去检验自我判断的正确性,并在分析、综合、演绎和归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最重要的工具和手段[8]。本研究通过开设《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技法》课程,讲授了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以及创新技法等内容。施教前,虽然两组间人口学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但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中的5个维度(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自信心、求知欲)得分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课程的类型和性质有关。选修课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选择的,他们在开放思想、分析能力、自信心、求知欲等方面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比对照组高。尽管如此,教学后干预组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7个维度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似乎创新课程对批判性思维能力没有效果。但是,对照组前后两次得分发生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下降,说明外界有导致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的影响因素的存在。本课程的开课时间是2-8周,课程结束进行量表测评时正处于学生期中备考时期,考试压力可能是导致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的外界因素。赵梅等[9]研究表明,医学本科生批判性思维与学习压力大小呈负相关。这一结果支持上述推测。由此可见,开设本课程可有助于抵御外界压力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创新课程可能阻止了考试压力导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下滑。

2.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兴趣

第3篇: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

一、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备课是一堂课成功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数学知识面广,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逻辑性强,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的课堂内容,同时还要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备课不但要备学生,而且要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上课内容、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具:课后要及时对本节课作出总结,作出教学反思。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1.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教学的生命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去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个人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希望学生能够打破常规,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这些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并发表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小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我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应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3.课堂教学中主次分明,师生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以教师教学为辅。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坚持向45分钟要质量。学生在课堂上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所以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三、课后作业、试卷及批改

1.学生的课外作业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比如,哪些学生素质要好一些,课外作业就要有难度些;哪些学生基础差一些,课外作业就要简单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外作业,才会对数学学习有兴趣。如果教师给予素质好学生的作业太简单,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给予基础不好学生的作业太难,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完成,还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2.加强学生对堂课学习知识的巩固和提高,课后作业、单元测试就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为它是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的最好方法,因此作业必须勤批改并做到有错必改得好习惯。要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及时给予纠正。单元测试卷要测试及时、批改及时、讲解及时。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去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才能更好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四、对学生的辅导工作

第4篇: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汽车维修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本文梳理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弄清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探索性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汽车维修专业深度融合,提升了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1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国内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三种理解:(1)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2)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3)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认为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应以理解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基础。

长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白华认为,“提高就业能力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技能传授。高校要以智力为支撑,创造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以兴趣为导向的课程学习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总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

(2)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多是在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为日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3)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产生专业学习的实际需求。

3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汽车维修专业深度融合

3.1建立“三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

汽车维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应遵循以下规律:(1)要强化学科交叉。坚持“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原则,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强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营销技术、汽车保险与理赔等多学科交叉,拓宽专业口径,提升发展潜质。(2)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并与汽车维修技术产业及其重大攻关课题的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产品研发、技术转化和创业管理能力。(3)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适应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实践教育体系与方法。按照按照“学科交叉、共建共享、模块课程、分类培养、教研贯通”的原则,建立融业务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生产为一体的“三个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汽车维修技术开发、生产与管理、创业与经营等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2构建“3个平台、6大模块、多向选择”的课程体系

按照汽车维修术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原有的分段式教学模式,实现课程计划内在的融通,构建增加交叉融合课程学时比例,体现文、理、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实现知识的整合。将课程分为基础、专业和拓展3个平台,设人文社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能力拓展课6大模块,实现必修、选修课程的多向选择。

3.3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围绕创新创业实践,开设“四个一”的创新创业实践必修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即开设一门基于综合运用汽车维修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汽车综合故障诊断实训”课程;开设一门基于模拟生产实际训练的“企业顶岗实践”课程;开设一门基于汽车维修技术专业项目的市场调研、创业计划书撰写的“创业计划训练”课程;开展一套创业技能实训体系,培养创业精神与素质,了解创业过程与模式,掌握创业方法与步骤,提高自主创业意识与创业成功率。

3.4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创新创业实践

建立包括选题、搜集资料、设计方案、方案评审、方案实施、总结讨论、撰写论文、成绩评定、总结交流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的9个程序,逐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通过校企合作创建创业基地,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公司运营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创新创业理念、创业知识与创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4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构建了汽车维修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和汽车营销技术等学科交叉、研究与应用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体系,提升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第5篇: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

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运用体验式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和高职教育理论,整个课程采用“教育+训练”的方式,通过交叉使用融入课程、独立课程、借助活动、项目运作四条路径进行,四条路径并不局限于某个模块,以提高训练实效为目的。首先是融入课程,实现教育加体验的结合。第一,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将人文、两课和体育教学与素质训练进行结合,实现知识掌握与素质训练并进。如在体育课中融入户外拓展项目进行团队精神训练等;在语文课中开展传统诗词与美文朗诵、普通话大赛或专题讲座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政教学中,结合授课内容安排感知常州、我的中国梦、感恩父母等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责任意识训练等。第二,基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与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将学生的兴趣小组、技能竞赛、课程秀等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进行贯穿联结,建立课内与课外相容互长的平台,使课内外的教育活动相互融合、支持促进,以点带面、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设立素质训练课程,锤炼全面发展素质。设立礼仪与团队训练、心理训练、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基本流程包含理论导入、主题任务、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学以致用五个环节。再次是借助各种项目活动,进行实践训练。运用心理工作坊训练心理素质;以系列讲座、主题征文等方式培养历史与哲学修养;通过微电影展播、网络公开课、青春剧社巡演等方法培养文学与艺术修养;参与创业实践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践行项目申报立项、运作、项目推广及结项等过程。学生完成一门课程,不再是一位教师而是多位教师的分项指导,同一课程内容也不仅包括课程与实践,还包括文体活动、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以及技能大赛、大学生项目孵化和创新创业项目等。综合素质训练课程虽然体现个性化选择、多元实践的特点,但学生的选择必须体现职场素质、人文素质、创新创业素质三个方面,否则无法获得相应素质训练学分。

二、高职院校素质训练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

高职院校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应是职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素质的结合,体现职业性、社会性、发展性的需要。一是人文素质训练。主要分为文学修养、艺术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演讲与口才四项内容,具体包括语文、普通话、思想品德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内容。二是职业素质训练。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学业与职业生涯发展、就业指导等,以及礼仪团队训练、心理拓展等。三是创新意识训练。采用大学生科技研究项目研究、特长生工作室、科技竞赛及创新论坛等方式进行训练。四是创业训练。包括制订创业计划、选择创业项目、尝试与体验创业活动、实际运作创业项目等内容。以上四块内容整体框架结构相对稳定,但具体内容呈动态变化,各模块之间内容既独立成块也交互联系,充分体现多元化设置与个性化选择的思想。

三、高职院校素质训练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建立教师和学生、主观与客观、个人与团体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机制。本课程考核重点在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考核观察点为参与情况、活动过程记录与结果、活动感悟、参与大赛的获奖情况、创业项目的注册证书等。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以过程性考核为重点。过程考核设置主观与客观、团体与个人两个维度。团体包括班级、项目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情况,个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评价;主观指对学生素质的主观感受,客观是指学生获得的可以衡量其能力的具体证明,如获奖证书、创新成果、成长感悟等。

四、高职院校素质训练学分由教学学分和素质训练分构成

参与素质训练的学生,需要获得素质训练分和素质训练教学学分两类分数。素质训练分是考核学生在素质训练中的表现,教学学分是审核学生完成素质训练的必要条件,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总学分中。教学学分的分配可以是人文素质修炼、团队训练、礼仪训练、心理训练、创新与创业各1学分。其中团队训练和礼仪训练以及心理训练的学分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完成课堂所教授的课程并合格便可以获得2学分。而人文素质修炼1学分和创新与创业1学分由学生参与相关模块活动获得。10个素质训练分别折合1学分构成。凡参与素质训练活动均可以获得素质训练分,按项目规定及一定比例来交换获得教学学分。在这个过程中,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可能会获得不同项目的素质训练分,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和灵活的学分获取。

五、高职院校构建体验式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影响及效用

首先,素质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课程化建设提供借鉴。素质教育的课程化建设一直是困扰教育者的问题,目前我国的课程化多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为主。学生各类社会活动以及专业技能活动、社会实践只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活动,在记录这些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教学管理方面依然是一个问题,这使得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多为边缘性活动或短期行为。构建大学生素质训练课程体系,是对素质教育的课程化、专业化、规范化进行的有益尝试。其次,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模式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借鉴。体验式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开放式体系、体验式训练、互动式教学、情境式活动,为德育提供方法和模式借鉴。促进德育由主要的说教模式逐步向活动和体验模式转变,改善德育的实效性。再次,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教育方式促进了学生管理模式的变化。训练方法可以运用于班级、公寓、以及大学生科研、创业等项目管理。如许多老师或学生干部常常采用团队以及心理训练的方法召开主题班会、处理人际冲突、解决班级问题,使班级更具凝聚力。

六、总结

第6篇: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道路工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

1、引言

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几年来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道路建设取得突飞猛进发展;道路运输事业迅猛发展,导致急需一大批面向基层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道路工程专业教学目标应在前偏于重视研究型人才培养基础上作相应调整,需要结合人才需求改变教学模式,既重视人才向更高层次输送衔接,又注意更密切结合工程市场需要,培养更多能直接进入工程生产一线施工现场应用型技术骨干,为该种教学目标转变及提高教学效果寻求更合理教学途径。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从世纪交开始,随着基础性建设投资加大,高速道路、高速铁路、城市地铁、房屋建设得到突飞猛进发展,各高校相应加大对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而随着高速道路大量修建;高速道路、大型桥梁、隧道工程设计、施工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投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工程一线迫切需要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工程经济和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且具有良好创新能力。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并且以学科引领专业,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改革提高质量,在总结办学经验基础上,调整应用型人才定位,确定工经管知识融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原有课程体系,增加工程经济与管理类课程;在强化实践教学时,加强工程经济与管理实践教学,培养工经管知识融合复合应用型人才;并且高起点建设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教育基地,开展创新教育;开设新技术前沿选修课,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工经管知识融合复合应用型人才。

3、应用型人才行业需求分析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研究创新教育体系及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但有不同培养条件,而且有不同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培养条件除良好产学研相互促进办学格局外,还包含创新文化、创新性教学团队、创新性教育基地等;创新教育体系由创新性课程、创新性实验和创新教育活动三个层次构成;创新性课程包含新技术前沿选修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课;创新性实验包含在实验教学中开设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产学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吸收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基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创新性实验;创新教育活动包含营造创新文化、组建学生仓Ⅱ新团队、开展创新竞赛、开展创业教育等;通过一系列研究实践,总结出创新能力培养应寓于实践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中,创新根在实践。

4、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

培养道路工程方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比较优势、用人单位和社会需要,确定立通,面向基层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构建基础+前沿以及工经管融合知识体系,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培养计划;重点做以下改革。

4.1优化课程体系

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通过五结合、两渗透,推进综合素质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重理论并且联系工程实际,加强技能训练;专业课程教学中重应用并且引入科学研究,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课教学中重创新并且鼓励探索;实践教学包含课程试验、课程实习、综合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教学中重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4.2现代教育方法体系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代以启发式、双向互动式、自学讨论式、研究式等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主旨主动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传统课堂讲授、提问、作业、考试等教学方法基础上,引入课堂讨论与交流、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与辅导、双语教学、SR工等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通过实验(实践)研究探索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4.3优化监控与保障体系

改革教学管理,制定切实可行创新性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1)建立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部实行分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相互听课、试讲、集体审查PP工课件和教案等质量保障制度,实行考教分离、集中阅卷和封闭阅卷等措施,实施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加强青年教师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实行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和责任教授三级深入青年教师课堂听课制,听课后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将期中教学检查意见、学生座谈会意见和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评估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

(2)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多年来实施教学目标管理制,以学年为周期进行教学管理PDCA循环,每学年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在检查中开展绩效评估,不断寻求质量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政府监督、社会监控、自我监控三方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通过开展校、院两级专家督导制度以及教研室相互听课制度,实施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等,构建能自我监控学校内部三方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4.4科研项目促进体系

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科研促进教学过程中,开展以下活动: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相关教师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并且开设道路复合材料、道路工程复合材料等新技术前沿选修课;科研促进实践教学;包含吸收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服务,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向学生提供三性实验所需要科研仪器设备,依据科研线索开设三性实验项目;科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方面,科研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使教师在讲授书本知识并且,还让学生接触该课程新技术前沿,解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科研丰富教师教学素材,应用性研究增加教师工程背景和实践知识,使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5、结语

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创新能力培养寓于实践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中,创新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突出实践、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校道路工程等交通主干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进行研究与实践,对道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实现矩阵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显著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平,王凯;提高道路工程毕业生实践能力措施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第7篇: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

一、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课程创新基地的立项分布

1.按学科领域分类

本轮课程创新基地重点对学科领域进行建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建设。在申报评审中,虽然坚持学科协调发展的原则,但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语文、数学、物理、外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音乐、信息技术、政治、美术、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

2.按区域布局分类

课程创新基地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但目前课程基地的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58.44%;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19.48%;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16.88%;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5.19%。

3.按城乡布局分类

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目前,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区县城市高中学校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93.51%,乡镇高中学校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6.49%。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却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在申报评审中,虽然坚持校际之间均衡发展的原则,但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96%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占比不足4%。

(二)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情况

两年多来,重庆市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体现了全市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新导向,创生了凸显学科魅力的新课堂,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新课程资源,促进了育人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新转变,拓展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新空间,搭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平台,开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新局面。

1.多数学校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理念先进,能够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

一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用好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优秀文化。比如,重庆市求精中学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百年树人,精益求精”为理念追求,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等区域文化,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辩论会、模拟联合国等学科文化,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是以核心素养落地培育为导向。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导全市各基地项目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六大建设内容”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重庆市南开中学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基地建设构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型”和“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型”。

三是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全市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先后建成了“学科教研中心”“名师工作室(工作坊)”“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研修中心”等。教师线上、线下可以互动交流。搭建了“互联网+学科教研”平台,真正成了教师成长的摇篮。比如,重庆外国语学校构建“教师发展中心”,采取三组共建、各司其职的思路。专家顾问组:聘请知名专家为基地建设整体把脉,每年定期集中指导。行政领导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理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为数学课程创新基地进行政策引导、资金协调、后勤保障、跨学科协调以及基地建设监管等工作。基地执行组:主要负责各项目目标的具体实施。依托基地建设项目引领、名师示范、教研制度的创新,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常态化机制。

2.多数学校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贯穿融通性思维,能够做到继承与创新、校内与校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

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所有申报成功的市级课程创新基地,都是项目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都是值得继承的优良传统。比如,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外语课程创新基地,继承了学校的传统优势外语学科,构建了以外语为特色、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目标,整合国家基础课程和国际优质教材资源,形成该校特有的“三级”分层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第8篇: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会计人才教学模式研究

知识和人才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201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阐述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会计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并以此引导和带动我国会计人才队伍发展,不仅关系到提高会计行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有效发挥,而且关系到全国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2010年9月,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会计人才规划》)。《会计人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深入贯彻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会计行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高校承担着科学发现、知识生产、技术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任务。在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系统中,大学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学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会计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内涵体系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并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是具有高度责任感、个性化、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才。具体到会计专业上,根据《会计人才规划》提出的目标,创新型会计人才的标准是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概括起来就是具有创新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是衡量一名专业会计人员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为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反映的敏感性,国家政策把握的准确性,政策选取的科学性,处理方式的恰当性,处理结果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具体包括专业技能素质、专业应变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会计人才的道德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品德修养和法律法规的自身约束力,道德素质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活动时,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不偏不倚,不带有个人的好恶。以公允的会计准则为标准来处理各种经济活动,用法律规章约束自身的会计行为,使会计处理的结果经得起法律法规的检验。具体体现在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和爱岗敬业四个方面。

二、创新型教学团队构成

会计专业的学科特点是集理论性、应用性于一身,制度性遵守与业务创新相结合。要求中高级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具有深厚的会计修养,具备解决复杂会计问题的能力,富有创新观念,能够处理综合性的经济问题。因此,在教学团队的建设上除了重视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之外,还应着重强化教学团队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团队的教师必须精通至少是熟悉企业会计的业务活动,这样才能通过将会计核算、外部会计事项、财务管理中的难点等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面对、体会、讨论和尝试解决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教学团队的教师还应该掌握最新的会计方面的政策及法规,以确保学校的会计教学能及时跟上国家会计政策及会计法规的调整与更新的步伐。为此,我们认为会计专业创新型教学团队应由学校会计专业教师、企事业高级财务人员和财政部门会计管理人员构成。其原因如下:

首先,高校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教学水平,这是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坚实基础。

其次,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只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高级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最后,由于在我国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系中,地方财政部门的会计事务管理机构(如财政局的会计事务管理科)是该地方的会计人员的业务管理部门,国家很多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会计人员信息管理等政策均由该部门下发和执行,所以在教学团队中引入管理部门人员做专题讲座可以使我们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所吸收的专业讯息能始终处于行业的最前沿。

三、构建具有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图1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具有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特点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经过市场调查,从满足市场需要出发并结合会计准则的内容来安排,要考虑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的比例。既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要兼顾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使整个课程体系相互协调,形成相互统一的知识理论和实务框架。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破惯有的思维模式,体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课程内容体现最新信息和最新学科的要求。学科要具有前沿性,要能体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征以保证学生创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为突出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本文构建了适合培养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图1。

四、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按照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应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建立以案例教学为主,并结合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的综合教学模式,将真实的经济业务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验会计工作各流程的主要特点,从而推进会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构建。本文重点探讨案例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专业推行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对传统会计课堂教学的一次革命。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会计专业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适应能力弱和独立工作能力差的不足,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创新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精心设计案例。教师制定案例讨论的计划,搜集和整理选择会计案例的材料,精通案例材料,围绕着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所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选择和编写案例。设计案例应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选择和编写案例时,要注意案例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透过业务核算解决会计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前,可以就案例教学的理念和用意与学生反复沟通,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行为与目标,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预先思考一些问题,探析布置的问题,想象课堂上的讨论情景等。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控制在案例讨论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引导案例教学课取得预期的效果。

(2)建立有效的学习组织。编写的会计案例具有代表性,首先应以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会计案例教学在整个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确定教学的目标,做好会计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工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为保证案例教学方案得以有效地实施,需要建立新的学习组织,而不是几十人同堂听课。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十余人为宜,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前的协商准备、课上的讨论、小组观点的阐释、课后的研究总结,使学生熟悉各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

(3)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配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回答问题,让学生唱主角,在课堂上对案例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热烈讨论,甚至争论。如果学生提出的答案优于教师的答案,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并修正自己的答案。答案往往不只一个,教师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而应针对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再讨论。教师应在案例讨论后做出简要总结,但总结不是讲标准答案,而是讲评分析问题思路方法与途径是否正确。?在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写出案例仿真建议或决策分析报告,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在教师总结会计案例分析评价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会计案例教学中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4)培养学生适应案例教学的能力。把课堂讨论变成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吸取别人意见能力的实验室。在分析和讨论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励和启发学生自主分析,敢于大胆思维。为使案例教学更具有开发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以导演的身份对学生的思维误区进行引导。由于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背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在现场进行会计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

(5)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积极改善会计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吸收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才。同时,建立起校企联系的桥梁,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以后走向会计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等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加其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制定教师进修计划,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会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应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提高教师开发和运用计算机辅助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Z],2010.

[3]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杨京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2).

[5]刘玉廷.实施我国会计人才战略[J].会计研究,2010,(3).

[6]敬采云.会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04).

第9篇:创新创业结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创业,创新,高等教育改革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首次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进一步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可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人才。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也日益显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缺陷是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培养,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据相关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这种落后的教育培养模式显然已难以为继,应顺应时代要求,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深入变革,具体可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革课程设置结构

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课程还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实施差异也很大。因此,尽快创建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普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具有行业特点专业特征的课程,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而通识性的课程,可以结合专业有选择地作为必修课或公选课开设,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体系的建立、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树立、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创业品质的锤炼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制度,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内容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课程建设、学生选课、成果认定、学分认定、灵活学籍管理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不仅要满足社会以及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也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差异,在创新课程的设置上必须体现灵活性与弹性,突出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开放性与扩展性,避免传统学科课程体系的确定性与封闭性,使得创新教育本身能够真正适用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促使更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

三、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创新性教学能力的提高,应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创设教师学习、实践和发展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实践、反思和完善的积极性。鼓励教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四、重塑校园双创文化

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动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把重塑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全方位、多方面开展主题活动。要加大创新创业价值宣传,发掘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举办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和创业教育活动、各类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和报告,邀请成功创业者介绍创业历程,并搭建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强化学生双创实践

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是丰富创新知识和体验的重要途径。大学创业教育所需的资源仅靠大学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建立和完善一个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同时,应考虑将创新创业实践纳入学分考评体系,以此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树立,从客观上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为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由外向内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挖掘创新创业人才。要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2]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011830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w001.cn/164891.html